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关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安宁,也关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稳定,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风纯正,社风才会充满正能量。要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2022年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2020年12月24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时强调:要注重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这关系到家庭和睦,关系到社会和谐,关系到下一代健康成长。”
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古人都知道,养不教,父之过。家长应该担负起教育后代的责任。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2019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说:“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 。对领导干部而言,注重家庭文化建设,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健康的家庭生活,可以滋养身心,激励领导干部专心致志工作。反过来,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和一言一行,又直接影响着家庭其他成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己的家风家貌。”
2018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任务,妇联要围绕这个重大课题,在家庭工作中找准立德树人的切入点,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作为父母和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负起领导责任,切实把家庭文明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结合自身特点,积极组织开展家庭文明建设活动。
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领导干部要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2016年起开始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八条明确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
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时强调:“从近年查处的案件看,出问题的干部普遍家风不正、家教不严”。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文化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